2024-11-29 33
摘要:
“六书”视角下的游戏化写字教学探究
摘要:写字是一项基本技能,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。探索游戏化写字教学,笔者尝试在“六书”理论的指导下,将汉字的字源字理等元素融入汉字解读,创设游戏化写字教学环节,引领学生了解汉字文化,培养汉字审美,传承中华文化。
关键词:“六书” 游戏化 写字教学
横平竖直,传承中国文化;撇捺舒展,尽显汉字神韵。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 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课程标准》)明确指出:“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,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,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。”写字是一项基本技能,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。但传统的写字训练往往采用机械练字的方式,枯燥乏味,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,更不利于长期坚持。为了落实《课程标准》中“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”,将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融入课程,让学生“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”,“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,“建立文化自信”的要求,笔者尝试在“六书”理论的指导下,将汉字的字源字理等元素融入写字教学,创设游戏化写字教学环节, 启发教师写字教学,激发学生书写兴趣。
一、“有趣”的教学误区
在一线的识字写字教学中,我们发现有不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、激发学习兴趣而随意解读字形字义的现象,比如把“精”解释为“多吃米饭和青菜才有精神”,把“鸡”解释为“又一种鸟儿”,把“时”解释为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把“理”字解释为“真理掌握在王者手里”,把“珍珠、玛瑙、玻璃、琉璃”解释为“珍贵的王室用品”等。
这些做法看似有趣,实则曲解了汉字的字形字义,丢失了汉字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;违反了汉字的构形规律,破坏了汉字形义关系的规范性;把汉字割裂成一个个孤立无关的符号,不利于汉字的系统学习和迁移应用;严重损害了汉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,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……弊远大于利。
二、“六书”视角下的汉字解读
人们把汉字从造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分为六种类型,称为“六书”,即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在汉字的教学中,教师了解“六书”理论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字形、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、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、分析汉字的构件含义,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,传承汉字记载的中华文化。
按照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说法,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,包括“文”和“字”两个部分,“文”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,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,“字”是这些字通过繁殖、派生出来的字,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。如果我们根据小篆以前的字形去追根溯源,会发现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和构件,都有其深刻的内涵;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,都是一段历史。
(一) 象形
“象形者,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。”象形就是把字形画成事物的像,线条随着事物的轮廓而弯曲的造字方法。这种描画事物形体的字就是象形字。象形字分为“独体象形”和 “合体象形”两类。独体象形字以字的整个形体来描摹词所表示的物象,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课集中学习了最基本的独体象形字—人、口、耳、木、日、月、水、田等。合体象形字是以部分笔画描绘词所表示的物象,再用其他笔画描绘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。如“文”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站立的人,胸前或者背后都被刺上了很多花纹,本义是纹身,也可以用来表示花纹、纹理;再如“向”,从宀( mián,房屋),从口,甲骨文字形是屋墙有窗户之形,本义是朝北开的窗户,用来表示空间方位;“瓜”的字形的两边是瓜蔓,中间是果实,是藤上结瓜的形象;“果”下面是“木”,上面像树上结的果实形,表示结在树上的果子。
(四)形声
“形声者,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。”意思是根据事物所属确定其“形符”,再找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做“声符”,这样造出的新字,就是形声字。就形体而言,“形符”只能表示所属的类别,不能直接看出其具体的意义;“声符”跟字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,不能用来分析字义。在汉字教学和日常生活中,常有把形声字当作会意字来分析的现象。比如前面提到的“精”是个形声字,是从米,青声,本义是“挑选过的好米、上等细米”,从而引申出“细密、精华、聪明、活力、深入”等的意思,“青”在这个字里只用来表示读音,与字义无关。至于“鸡”、“时”,我们找到对应的繁体字“鷄”(从鸟,奚声)、“時”(从日,寺声)就知道应该从形声字角度去进行分析。“王字旁”其实是“斜玉旁”,因为先秦“王”与“玉”笔画相同,只是横画的间距有差异,“玉”字做旁横变提、省去点。所以“理”是个“从玉里声”的形声字,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。 从斜玉旁的字与“王”并无词义关联。
三、汉字常用部件及其表意作用
汉字本是形义兼具的符号系统,经3000年漫长的字形演变,字义因不断层累而丰富,但有些字的本义已经少用或不用,但字形中仍保留着表示本义的构件,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识,才能正确分析字形,领会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。笔者归纳出一些常用字的常用部件,供汉字学习和教学作参考。
(一)汉字中的“人”
“人”是侧面站立的人的象形,作偏旁通常写作“亻”,除此之外,汉字中还有很多字藏着表示人的构件。
1. 大:象人的正面形,从“大”的字往往与人有关,如“夫”是头发插簪子的成年男子;“爽”象人腋下有火,表示明亮;“奔”上面是奔跑的人形“大”,下面本是三个,“止”,表示挥动双臂快跑;“走”小篆以前的字体上面与“奔”相同,下面是一个“止”,本义也是快跑。
2. 匕,象反人形,含有此部件的字字义都与人有关:此(人和脚会意,表示“此处”)、比(两个人向右,步调一致)、北(两个人背靠背,即“背”)、化(两个人一正一反,表示变化)、死(会意字,左边是“歺”( è残骨),右边是人,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,本义是死亡)。
3. 儿(兒),象形,本义是幼儿,从“儿”的字也大都与“人”有关:兄(象一人在对天祈祷之形,是“祝”的本字,本义为兄长)、光(火在人上,本义是光亮)、元(本义头部,引申为头领)等。
4. 卩(jié),象一人跪坐之形,含有此部件的字: “令”象跪在那里听命令;“命”是口和令的会意,表示发布命令;“即”一人跪坐靠近就食的样子;“印”左边是手,右边是“卩”,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,本义是官印。
(二)汉字中的“手”
汉字中含有“手”的构件的字众多,除了大家熟知的“扌”之外,常见的构件还有“又、寸、爫、攴、廾”等。
1. 又,象右手形,本义为“右”;灰,左上是“又”的变形,与“火”会意,表示可以用手去拿的火灰;友,两只手顺着同一方向,表示以手相助的朋友;取,表示用手割耳朵,本义是割下战俘左耳;另外,“妻”“兼”中间都含有表示右手的构形部件。
2. 寸,指事字,在“又”字上加一点,表示下手腕一寸之处,有“寸”部首的字有些与手的动作有关,如“付、将(拿)、导、夺”等;有些则表示法度,如“封(封地)、冠(帽子)、射(一射之地)”等;
3. 爫,即爪,象形字,本义为人的指甲、趾甲,从“爫”的字有“采、受(两手接受)、觅(用手和眼去找)、妥(抓到了女子,就安稳了)”等,都有“用手……”的字义。
4. 攴(pū),构字部件,篆书象以手持棍棒。“寇”字表示手持器械(攴)到房子(宀)里来打人(元);“敲”字象手拿小棍轻击的样子。“攴”现多写作“攵”含有此部件的字“教、改、放、攻、收、敌、敢、敬”等,意义均与“手持棍棒”相关。“父”与之同源,指举着棍棒教育子女的人。
5. 廾(gǒng),意为两手捧物,今作"拱",含有“廾”的字都表示用双手的动作:开(开门)、弄(玩赏玉器)、弃(丢弃孩子)、典(捧着册)、具(捧着鼎)等。
(三)汉字中的“脚”
汉字中除了“⻊”之外,“止”也表示脚。止,一只脚的象形;足,会意字,从止,表示腿和脚;正,指事字,“止”上面加一横表示行进的方向不偏不斜;是,会意字,表示向正确的方向(日)行进(止);步,会意字,两只脚一前一后,表示走路;企:会意字,表示一个人在踮起后脚跟,“企鹅”走路就像踮着脚摇摇摆摆的;武,会意字,表示人持戈行进,准备动武。另外,“夂”也表示脚。舞:下面的舛( chuǎn)表示两足相背跳舞,“登”的上面是两只脚,“降”的右边是两只向下的脚,表示下坡;“复”表示返回;“各”本义是外来的,不同的。
除此之外,有些字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构形依据。比如 “左耳旁”其实是“阜”,表示山崖;“右耳旁”其实是“邑”,表示城市;“朋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两串贝壳的形状,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(五贝为一朋),如今原有的字形和本义均已不再使用;“尘”本来是三个“鹿”与“土”的会意,现在变成了“小土尘”……这些字的释义,需要追根溯源,探求本义。
四、游戏化写字教学设计
《课程标准》对第一学段“识字写字”的要求:“喜欢学习汉字,有主动识字、写字的愿望”“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,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,注意间架结构,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……”显然,按照常用的机械练字的方法,是没有办法达成这个目标的。《课程标准》提出: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要注重“游戏化”的学习设计,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”。
根据不同的造字方法,可有不同的游戏化教学设计:在象形字的书写中,找出图画、甲骨文对应的笔画或部件,比如“瓜”字,小横撇是瓜藤,竖撇和长捺是瓜蔓,竖提挂着一个瓜;指事字可以在象形字的基础上,用彩色笔画标出指事符号,强化学生对字形的识记和字义的理解,激发写字的兴趣;会意字的书写,重在引导“会意”,如“争”字,上面是一只手简化成斜刀头,中间也是一个“又”,“亅”表示一个物品,合起来表示两只手在争夺物品;形声字的书写,要学会观察合体字的上下左右部件的高低宽窄,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、结构匀称。
此外,以下八种方法也适用于汉字课堂教学:一是出示图片、猜读古文字体;二是用古文字书写姓名,体会名字的深意;三是运用写字小口诀,示范指导规范书写,比如“山”——一座山峰高又高,两边还有小山坡,左边矮,右边高,一山还比一山高;四是结合图片、联系生活,强调易错笔画,比如“兔”——斜刀头,长耳朵,口字扁斜,撇画斜弯,勾画伸展,最后别忘了短尾巴;五是猜写甲骨文字形对应的汉字,完成词语、句子、段落书写,比如出示甲骨文版的《龟兔赛跑》,让学生写成现代文;六是出示汉字有关的故事,比如在讲解“半”(“八”和“牛”的会意)的时候,引入《庖丁解牛》的故事,字形充满历史故事的深意;七是引用经典古诗词去理解字的本义,如由“遥看瀑布挂前川”的“川”字引出对“水、川、州”等字的学习,八是自选图示的众多甲骨文组合一句话或小故事。
以上关于汉字解读及教学的探索和尝试,能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内在动机,引领学生了解汉字蕴含的文化,培养汉字审美情趣,传承中华传统文化,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、教育意义、时代意义。
参考文献:
[1]李一杏. 基于游戏教学法的线上华裔少儿中级汉字课教学设计[D].吉林外国语大
学,2022.DOI:10.27833/d.cnki.gjlhw.2022.000164.
[2]李亚娇. 书写技能训练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[D].江西师范大学,2023.DOI:10.27178/d.cnki.gjxsu.2023.000839.
[3]张玲铭.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[D].集美大学,2023.DOI:10.27720/d.cnki.gjmdx.2023.000176.
16600014518
您的论文已提交,我们会尽快联系您,请耐心等待!
您的会员注册成功,客服会尽快联系您,为您提供更多服务!
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,请查看!